2018年是
POS機行業監管趨于常規化的一年,也是立規矩的一年,從年初到現在有若干家支付機構被罰。業內比較炸裂的新聞就是支付寶被開罰單,作為國內支付的頭號機構,如今違規被罰款備受關注,在行業掀起了一波輿論的小高潮。其實POS機行業不止支付寶一家被開罰單,不過是他的名氣較大,在業內影響力大。
3月22日,支付寶被行政處罰,罰了18萬元。而后一個月央行領導也發出聲音,某些支付機構不要以為自己大而不能管,是否含沙射影支付寶我們也很難揣測。不過央行的一系列動作,的確是要敲敲違規支付機構的腦袋,敲響違規的警鐘。
據央行規定,條碼支付新規于4月1日已正式實施,但在實施過程中卻依然不到位。26日,在支付清算協會會議上,央行領導就非點名批評了,被警示的機構自然心里有數。這是繼支付寶被罰款后的再次警告,隨后28日,馬云就著急忙慌的到央行匯報工作。
但是央行的監管并不是僅針對支付寶一家,但凡違規的機構都會被處罰,嚴重者甚至有可能被吊銷
支付牌照。權威數據顯示,自2011年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起,央行累計發放271張支付牌照,截止2017年底,這一數據減少至218張,其中28張支付牌照被注銷,部分支付牌照被整合。所以,不論多大的支付機構,違規都會被處罰,嚴重的甚至直接被注銷牌照。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支付機構共被罰28張罰單,其中重慶錢寶科技,被央行罰款190萬元,原因是“違反有關反洗錢規定”,央行開出最大的罰單應屬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被罰款合計約2600萬元。其它違規被罰的機構還有支付寶、拉卡拉、通聯支付、聯動優勢等。
從2017年11月份以來,央行就開始了比較嚴格的監管,全面清理整頓支付市場。首先是立規矩,推出新的政策和法規,然后就是做處罰,對違規的機構罰款通報,這架勢是全面徹底整頓支付清算市場。
立規矩的同時,央行也重點監察支付行業,明確重點抽查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整治、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支付機構備付金管理、“二清”違規行為、“斷直連”等,央行整頓清理支付市場的決心可見一斑。
2018年央行監管采取鐵腕手段,必然整頓和規范支付市場,POS機行業不止一家被開罰單,即使支付寡頭支付寶也不例外。雖然對用戶的支付行為沒有切實改變和影響,但卻為用戶提供了更安全的支付環境。
總結:個人在申請辦理刷卡POS機時不要占那幾塊錢手續費,一定要辦理正規一清POS機,正規代理公司是肯定的但盡量找到從事支付行業多年的公司或個人代理,售后會更有保障!玩卡是個講究的活必須專業!希望各位卡友合理用卡切勿盲目透支消費!
POS機辦理注意事項!POS機沒流量卡了怎么辦?連不上網!